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2 20:17:15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教学环节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学习

1、鄂伦春族含有“使用驯鹿的人”“山岭上的人”的含义,赫哲含有“下游”和“东方”之意,参照6—6和6—20图,分析导致这两种民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请分析上述因素对东北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 ……此处隐藏23091个字……形成!

实战:以广州市为例子说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发展变化的,要分析一个城市的城市形态,就必须把城市放在其历史的主线上)

画简图说明分析

? 明确一个问题:每个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有特定的形态,并且形态是固定不变的?

明确城市“整体”与“城市形态”的对象对等转换

明确“城市形态”的概念

带着思考研读图2.1

团块状

条带放射状

组团状

分析并出思考结果!──地形

平原地区:团块状

河流谷地与交通干线:条带状

河流分割与规划:组团状

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团块状──组团状──团块状──卫星城

探讨自己最为熟悉的广州市的城市形态

判断并明确!

本环节预定目标:

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环节:认识城市的局部(具体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强调:认识从整体阶段进入局部阶段

说明:城市的局部,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种功能区,是城市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

提出工作:读图2.2分析判断地图所示的地区属于何种功能区?

实战:分析广州的各种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明确一个问题:一个城市的哪些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转承说明: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功能区和形成原因,现在:

思考:一个思考 + 一个问题

结论:城市的功能区是城市土地在不同方式利用的过程中在集聚效应下形成的!

提出几个要明确的问题……

明确“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方法

从感性印象到系统了解

学生读图分析判断

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些都是与地理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短文。不仅这篇课文,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师觉得学习地理能够更好地服务其他学科。

二、联系生活,研读教材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过渡:学习其他学科离不开地理,我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地理。

读一则“关于海啸的报道”。问:这则报道给你什么启发?

1.将学生分组(一般四人一组,分组长、记录员、记时员、发言人,可以有变化)请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

“地理”有关,并说出来?(如买房选址、出门旅游、房屋建造、四季变化、地震、海啸的发生原因……)

2.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投影:(书上的四幅图)

1.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2.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3.请同学介绍旅游景点,举例说明那些地方与我们这有什么不同。(可以举南方与北方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学习地理,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请同学们看p3巴比伦介绍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

提问:这段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投影:“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请学生谈谈想法。

教师总结: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我们也要综观全局,要用综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举例说明。

请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概括,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三、浅谈收获,培养兴趣

学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从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资料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步骤:

1.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

2.汇总搜集的资料;

3.同学之间交流资料;

4.汇总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实资料;

5.根据汇总事实材料,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记录下来。

《地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