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3-12-10 07:12:1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主角1900,出生后被遗弃,之后被船上的煤工收养。八岁那年,养父的离去让她就这样一直孤独下去。也是这一年,她接触了钢琴凭着自己的悟性与弹钢琴时的专注,1900拥有着无谱却胜有谱的钢琴演奏之路。眼前头等舱里的每一个人,他都可将其的内心洞察,然后以钢琴曲的形式演绎出各人的不同心态;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来与他较量,最后黯然神伤地离开…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独的,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儿时没有同龄伙伴的玩耍,从出生到死亡,他不曾离开过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从小演奏的钢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于是,演奏之余,他翻开电话簿,打给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对他的不解,这是他第一次打电话,也是最后一次;当他遇到他心仪的女孩时,他努力去接近她,却总有不同的因素阻拦,他人无意的,他自身很难逾越的;当唯一的好友满怀憧憬地为他设想美好而温馨的生活前景时,他含着泪,默默地望着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着惊世骇俗的才华,但也有着另人难以想象的孤单,仿佛他的世界仅有他一个人。似乎拥有着登峰造极才华的人们都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感伤与伤痛,还有像入境后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带来文学变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绘画大师梵高…他们的个性与天赋给了他们惊艳的才华,也给了他们无法走出的忧郁,给了大众永恒的养分,却只给他们短暂的成就感。

电影娓娓道来这这位音乐天才的传奇的一生,将他的旷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乐家几乎完全没法和他比)与避世的人生态度故事般地讲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听,以一种淡淡忧伤的视角展现了出来。

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同身受了没有亲人、没有伙伴的痛苦,给人小小的温暖、友善带来的不同。看完电影,除了感伤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应该对身边的朋友、同学、亲人和那些关心着我的人,还有陌生人更好些,减少不解带来的不快。力量微小,但毕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电影结束后,黑白字幕慢慢闪现,我却不忍关闭视频窗口。可怜兮兮的号角声,声音划破心田,悠扬,却沉重地压在胸口。心里的难过就像浓茶,久久不散。我拒绝失去这份珍贵的悲伤,把时间条拉回到他在虚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遗弃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锅炉工人抚养。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一个天生的天才钢琴家。在船的舞厅里,他在暴风雨中与钢琴共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绘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环境所束缚,虽然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进入这个世界。

他从未离开过他生活过的弗吉尼亚。他也爱过那个平凡却风尘仆仆的女孩,却因为自卑和懦弱而错过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着舷梯上无边无际的世界,犹豫着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个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和他下船,选择了死亡。

正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有百万个琴键的钢琴,这是上帝创作的钢琴。光是街道就有几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一个?如何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选择一种死法。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了船上,在无声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残的船一起爆炸了。

在钢琴中,键是开始和结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离,人生的梦想永远存在,但他却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严和对抗命运的信心,让他习惯了孤独,而他的不作为,让他的快乐成为一场永远存在于他心中的悲剧。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到了距离和自己。像1900年一样,我默默问自己: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我的心还没有告诉我答案。虽然我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的内心却没有这样自由而诗意的距离?或者说,虽然心里有这样的距离,但是因为理想和懒惰的矛盾而犹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在众多影评中觅得这么一句话:凡人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过后走向万家灯火,各自喧闹。

在影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之后读到这句话,心底蓦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画面。当船头人高喊America时,原本徜徉于音乐的人群蜂拥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内,伴着他的'钢琴。

对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一擎。他注定是孤独的。他的所有的音乐才能,凝成一颗无法触碰的含泪明珠,化为不可揽怀的清冷月光。音乐奏响时,众人为他燃起的灯火,仅是过眼烟云。

万家灯火捧出一世辉煌,与他无关。

人都是趋向利己性的,那些不为他驻足流连,赶着追逐自家灯火的人,我们无法归咎于他们。他们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将海上钢琴师这样的境遇视为日常,无法体察其中的诗意与远方。

常人只是惊羡于烟花绽放时的夺目,却少有人为落幕时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间里讲述着的庸常繁琐,兀自生动与凋谢。

许许多多执 ……此处隐藏4467个字……感12

记得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我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

用了三天的时间,慢慢地静静地看《海上钢琴师》。

不断地回放,不断地思索。

在思想的过程中,悲哀的是:铺垫、衬托、人物形象特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结构、主题这些词像小丑一样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荡乱舞,我为自己的固化思维恶心。

1900是个象征,是希望?是梦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独?是决绝?是坚守?……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或者,这也叫多元解读,或者,这就是《海上钢琴师》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

我喜欢1900一脸的清澈,喜欢他沉迷的样子,喜欢他静静地用音乐和心与自己对话。喜欢他说的话。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周末,我和朋友去重温了一部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电影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的杰出钢琴师,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养父在他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在这艘船上,1900见了太多来来往往,身份不同的男男女女,有相聚有离别,有刹那的心动,更多的是他独自一人与钢琴相伴的孤独夜晚。年龄虽然在增长,但他心里始终还是那个天真的孩童,有着简单纯粹的心境,从未思考和经历过外界的纷繁复杂。令人叹息的是,当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幸福,在那一刻,他,往回走了,走回了那艘船。我被1900最后和康恩的对话深深击中,“城市太大了,绵延不绝,我看不到它的尽头。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不是他缺少勇气,而是他不愿走出。阻止脚步的,并不是能看见的东西,而是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当费吉尼亚号被炸的那一瞬间,我替1900开心也替他难过,他终于解脱,可以离开这个孤独世界,难过的是他那个心动的遗憾。或者,让传奇留在传奇里,才是传奇存在的意义。

“不知道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外界的生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经济、科技、战争……都没有扰乱1900。大海、钢琴、人与船、岁月与人生,从展露天赋、收获关注、遇见爱情、到面对失去,1900以纯粹的生命方式演绎了动人的一生。

我想,他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寄托,甚至是一个人的初心,又或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知道自己向往什么,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是一种难得可贵的自我修养。“什么东西都有,唯独没有尽头”,纵使外界诱惑千万,记得不忘初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海上钢琴师》这部老电影想表达的很多,每次我都被打动,每次我也都被带入疑惑。

我跟着他一切躲在船里,惧怕这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我已经发觉,上帝没有像对该隐一样,把他放逐于陆地,而是不再给他轻易开一扇窗户一扇门,用最好的才华把他包装起来,放到了许愿瓶的大船上,飘在海洋,没有终结,但永远接近太阳。

上帝的智慧总是无声的演说,他把人类的所有恐惧,最纯真的意念,浓缩在了这个1900孤儿的身上。他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世间百态和最脆弱最天赋的给予。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请你别责怪,默许这世界的迁就意义。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