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4-03-31 15:04: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爱的电影爱的电影,一部将教育放大电影。影片中描绘了一个音乐家,来了一个叫做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教书,的确对于这位音乐家来说,他的人生似乎到低谷,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

在这所寄宿学校里,校长残酷严厉以“行动反应”的制度来“制裁”学生并为去感受学生悲哀与痛苦,而是相反,“以牙还牙”,可见这样的教育体制,又怎能使一个学生有所成就,而今天在中国又不知有多少像影片中“校长”一样的老师为了名利,更为了所谓的“成绩”,对学生实行残酷的体罚,而这样的体制又怎能被使称之为教育呢!

相反,在校长“行动和反应”的体制下,马修老师用爱挽救的学生的心灵,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这里的每个孩子,在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着影音影,自卑,怨恨对生活的抱怨,正是处于这样环境中,孩子们的行为才会一步步变得更恶劣,但马修老师的爱却不同,还用音乐唤醒每个孩子内心的善良,他宽容了每个学生,但却丝毫不放纵他们,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告诉校长,而是一步步的让他们走向正轨。不仅如此,马修老师的爱,还体现在他没有忽视每个人价值,不会唱歌的佩皮诺成了他的音乐指挥助理另一个高个子男生做了指挥架,显然马修老师没有让他们失去价值,而是给他们人最基本尊严,和信任,可见是马修老师的爱,不仅是宽容,更是对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信任。他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最真诚最美好的东西,而学生也陶醉其中,伴随着悠悠的歌声,寻找到他们内心最真诚的梦想与人生的方向。

马修老师用爱与音乐,一步步进化着孩子们的心灵,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空中的风筝,请不要停留,飞向海洋飞向天空,一个男孩正把你仰望”“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像往后的日子”那一首首的乐曲,在孩子们心中悠悠的荡漾着飘向诗和远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对于教育这一方面,许老师常常对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这也和我们这周所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现的一样,一所名叫“塘底”的学校专门收留其它学校容纳不了的问题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干脆是战争遗孤。他们搞恶作剧、起哄、抽烟、打架,在我们眼中他们似乎无药可救,但新来的一位级长却慢慢改变了现状。级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像校长那样专横,在他身上,我总能感觉到亲切和包容,他曾是一位发誓不再创作的失败音乐家,但当他发现孩子们具有音乐天赋时,便再次提笔创作,用音乐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着那群孩子们。

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东西非常多,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在启发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者说是如何教育问题孩子。社会上那些罪犯,他们犯罪的诱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小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今中国的学校能教给我们的也只不过是知识,可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思想、人格方面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做好家庭教育,可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多是追赶式,总在后面把孩子追着、赶着,幻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时孩子总会出现一些逆反情形,到不如采用牵引式,在前面引导着孩子成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这就好像治理洪水往往要用疏的办法而不用堵。

在教育问题孩子时,我们可以试着找到他们身上长处或优点,把这些长处或优点放大,他们的问题就会慢慢消失,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需要一位像是电影中那样具有包容精神和亲切感的马修老师。

电影往往来源于生活,却仿佛又高于生活。我们在观看电影时所看到的未必是电影想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道至简,能以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教育如何做人实属不易。唯美师爱,知行合一,以爱感人,以理服人,筑美天地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是人梯,给予攀登者无穷的帮助。

十年支教路,坎坷不平;一对夫妻档,比翼双飞。李万军、刘延利,伉俪情深,对农村教育更是爱得执着,怎不令人感动?无声世界,忍着汗水打出生命的节拍;绚丽舞台,抹干汗水让每颗星星都出彩。董晶晶陪伴着聋哑孩子,默默奉献青春,怎不令人敬佩?他们一如马修老师,用爱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共同谱出最美乐章。

师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即使是身在“池塘之底”,也能一跃而上,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师爱是绿叶,衬托桃李之花,尽情开放。

抬起眼,仰望那理想的峰巅;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人梯。张永华透支了自己,成就了学子,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地,怎不绽放光彩?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大难面前,以身挡车。女本柔弱,为师则刚,李芳尽父母之责,书师者担当,生前桃李不言,身后万古流芳,怎不熠熠生辉?正如马修老师用师爱保护着一颗颗脆弱的心灵,大爱之花处处开放。

让孩子在幽晦中看到希望之光,感受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即使多么叛逆的孩子,也会在师爱中慢慢改邪归正,逐渐走向成熟。

反观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如同剧中院长一样,只顾自己的前途,只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残暴高压,最终使可爱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儿童。这样的老师没有师爱,又怎能担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唯美师爱,知行合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亦是教育的归宿点,是永远不朽的师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的春天莺啼阵阵,我们的思索柳絮纷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今天下午,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作为一名学习教育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看这部影片还是有许多感受的。

故事其实还是比较老套的,讲的是一群顽劣的孩子在一个新来的老师的引导下“化蛹成蝶”的故事。影片说的也是教育的真谛:爱学生、信任学生、有耐心。不过,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清澈、绵延、让人回味。

其实,教育有时的确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你有爱心和耐心就可以。但教育也是最复杂的事,因为面对的教育对象个个不同。对于老师而言,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力是关键。

这部影片还使我看到,一名教师无论在何种件下都不是无可作为的,哪怕使一个学生看到真、善、美都是成功。因此,生活中有不少人将中国教育的问题全部归咎于体制是不全面的。作为一个人而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有选择的,关键在你看来什么是最重要的。就像影片中的马修到底是要一份工作还是跟着自己的内心走。

从影片中,我还体会到教育中处处存在的贴标签现象。因为学生的调皮和成绩不好,就对学生施以处罚不可或归为无可救药,这是一种多么简单化的方式。

……此处隐藏4923个字……心。让我们永远记住:教育,从爱开始!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每天的晚饭时间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可口的晚饭再加一部可观的电影无疑是让人惬意的。听同事的推荐,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温暖的法国电影。怀旧的色调,不紧不慢的剧情,给人心灵极大的滋润。

再我眼里的男主角xx。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很容易然让人忘记,对了,叫马修老师,矮胖的身材,秃顶,笑起来,眼睛和嘴巴颇有漫画效果,特别和蔼的样子。他算不得志吧,音乐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来到了“水池的底部”这个问题学生就学的学校,做了一个学监。也许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他们背后的故事,他对没一个学生都充满耐心,即使顶撞粗暴的校长他也要维护他们。

一个意外的机会让他想到了组建合唱团,是的,显然只有音乐能将这些叛逆的学生暂时消停下来,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不如说是马修发现的他们的价值,这个发现点燃了孩子们得温情和善良,让他们小小得梦想得发芽生长,马修老师让这梦想照进现实。

中间插了一小段马修的情感段落,当然那并不是电影的主题,但是却让电影更加真实饱满。

电影的结局让我不禁莞儿,当xx提着他的小小行礼袋那个阴森的小院追出来,要求马修将他带走的时候,那可爱的模样实在不能让人拒绝。当我失望的以为马修就这样离开的时候,公交车停了下来,是的,“x的期待是有道理的”,结局在情理之中,他不能改变的是整个大局,但他能作出自己的小小贡献,起码不能丢下孤儿xx,然他幼小的心灵再被摧残。

这样的电影让人看后心里暖暖的,好像马修老师就是身边曾经的某个人,那么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音乐无所不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扉,竖起耳朵去聆听。音乐是什么?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音乐更是人们将心之所想谱上旋律或吟唱或弹奏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是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人性本真的传颂。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音乐电影。这部电影巧妙地将剧情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相结合,谱写出了一组体现人性善良的乐章。

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怀才不遇的音乐人克莱蒙马修在事业屡屡碰壁后,内心困窘的他被分配到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专门接收不良少年的寄宿学校当学监。细心的克莱蒙马修体会到了每一位孩子内心的善良与天真,他发现了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潜质。他希望通过音乐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于是他建立了“池塘之底”合唱团,渐渐地,孩子们通过音乐变得更加随和,更加能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与克莱蒙马修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师生情。

电影以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的一场音乐会拉开序幕,音乐会前莫朗杰得知了母亲去世的噩耗,但他忍着内心的剧痛,坚持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母亲的葬礼似乎与电影主要表达的故事相脱节,但是仔细琢磨会发现,母亲的葬礼为回忆中莫朗杰与母亲的关系,学监克莱蒙马修与母亲的关系做了铺垫,在莫朗杰与克莱蒙马修的故事里母亲是一个重要线索。这一噩耗使莫朗杰的人生再一次跌入谷底,就像童年时的低谷——他被遣送到不良儿童寄宿学校“池塘之底”。在“池塘之底”学监克莱蒙马修给予了处于人生低潮时期的莫朗杰温暖,就像佩皮诺现在来到处于人生谷底的莫朗杰身边讲述童年的回忆,童年中与克莱蒙马修相处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莫朗杰眼前,这对现在的他也起到了抚慰作用。

指挥家皮埃尔莫朗杰

雨夜,窗外的狂风骤雨如同莫朗杰的内心,悲痛无奈,童年旧友佩皮诺来到莫朗杰家中与莫朗杰共同回忆起童年的“池塘之底”,一本克莱蒙马修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电影的经典部分自然是马修老师将孩子们组建成一只合唱团,充分的给与他们才能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中建立自信,赢得尊重。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后来进入到音乐学院学习,使他的将来也逐渐清晰。不可否认,马修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他总是想法设法的帮助孩子们,没有私心,有的对工作的热情。记得一位企业家说过:“一个人最难办到的就是没有私心。”但在马修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与之相对比的是院长的行为,院长想得最多的只有自己的升迁与仕途。尤其是最后院长在回答是自己创建的合唱团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院长的卑鄙,而马修老师的不与辩解也让我们感到了他人格的伟大,因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人:一个是热衷官职,一个淡泊名利,关心的只是孩子们得学习与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修老师因得罪院长最后得到的是被解雇的命运,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电影开始时马修老师的自叙:当自己在一系列领域受挫之后才来到的这所学校——。也许以前也正因为马修老师的正直行为才不断被人排挤。这也无疑是对社会某种现象的的讽刺!虽然马修老师走了,但他却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于是在最后的电影画面中, 在马修老师站在楼下面,头顶不断有纸飞机飘落,在身边慢慢盘旋。马修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被解雇的失落,带有的是会心的笑容。

在最后马修老师蹬车离去时,佩皮诺主动要求与他一起走,当我们听到电影中的一个声音告诉大家那一天是周六时,我们也豁然想到在电影开始时的哪一个小小的伏笔,告诉我们佩皮诺每周六就会到校门口等待父亲来接他。同时我们心中也涌起了一阵感动,马修老师被解雇这个看似不完美的结局也在这时变得圆满。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同样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与宽容则能让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共鸣。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感情深刻,内容丰富。

电影的开头以莫朗杰和佩皮诺两人的对话带入了主题。马修到塘底寄宿学校当学监老师,学校中有很多学生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现状。于是他组成了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学生们的心灵之门。马修走时,孩子们都用纸飞机来送别他,在上面写上了真诚感谢的送别语。

在这部电影中,马修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就是马修美好的精神。他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老师——董老师,而我就是电影中的莫朗杰。

董姐她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我是体特生,董姐对我的爱和要求也丝毫不减——自从开始晨跑,她怕我们没吃早餐,经常给我们发鸡蛋,补充营养。每当咬着热乎乎的鸡蛋,听着她摸着我的头,笑着说:“看你瘦的”,便立刻感到一种温暖萦绕心头;她怕我思想上对学习松懈,于是中午请我吃饭,找我谈话。饭桌上,她坚定而严肃的说:“放弃很容易,坚持却很难!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学习一定不能落下!这样你就会赢!”老师的耳提面命,我一刻也不敢忘。所以,我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马修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这份希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意义。他本着这份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精神,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也为孩子们带来了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一个用爱和音乐救赎心灵的故事。随着孩子们纯真的歌声与满天纸飞机,春天已到,温柔的风将他们的歌谣吹响远方,我的心伴着歌声,随风飘扬,飘扬……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